100%实名认证
24小时接单
无中介费
不满意随时换
未来如何养老?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
“最怕一个电话打来,是爸妈生病的消息。”在江苏南京工作的刘露说,去年自己的母亲动了个小手术,她请了一周假回去照顾,这件事让她开始考虑要不要回老家,“父母年龄越大,越觉得有个兄弟姐妹该多好啊”。
老龄化加速,我们准备好了吗?
“速度快、规模大,同时还伴随着‘少子’老龄化、高龄化、空巢化、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的现象。”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,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、规模之大,世界上前所未有。
事实上,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,养老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。最近5年,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。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,现有的养老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子女少压力大,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
“我妈经常劝我爸少喝点酒,不要等老了生病了,给孩子增添负担,这也是对独生子女无力赡养老人的担忧。”在南京工作的张慧采访告知,她父母总是半开玩笑地说,老了就去住养老院,因为指望不上女儿。每到这种时候,她就感觉尴尬又愧疚。
“养儿防老”,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。在儒家思想影响下,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,相当长的时期内,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养老问题。早在1983年,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提出了我国养老的“反馈模式”——父母养育子女,子女就必须赡养父母,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。不过,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,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。
张慧的处境就是许多城市独生子女的共同写照。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大量步入老年,“421”家庭模式作为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,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。从养老角度讲,无论经济来源、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、亲情慰藉,老人能从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很有限。
社会化养老顽疾未消,顶层设计还需加力
“条件差的不愿去,收费高的不敢去,好的养老院还是一床难求。”生活在南京栖霞区的沈阿姨一脸愁若,对于已经将近70岁的沈阿姨选择养老方式上还是一筹莫展。
要解决我们国家面临的养老问题,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但仅仅靠出台一些好政策是远远不够的,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,从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多方面给予保障,探索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、互助养老等各类养老模式,灵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。
居家养老,重在“能养”
儿子坐在中间,两边病床上,分别躺着爸爸和妈妈。前段时间,这幅名为《独生子》的摄影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。老人开始担忧:自己病倒了,谁来照顾?孩子开始焦虑:作为独生子女,如何面对“421家庭”的养老困境。
当前我国提出“9073”工程:90%老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;7%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;3%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予以保障。作为养老模式的主力,居家养老不是把养老责任简单推给家庭,而是要合力为家庭创造能养老、好养老的条件和环境。
面对时下老人子女最担心的养老问题,南京首个综合性智慧居家养老平台——壹护家,率先提出“移动养老院”的概念,并凭借6大优势项目于众多智慧养老平台脱颖而出。壹护家立足南京,依托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——南京乾中护理院的资源优势与丰富经验,与多个三甲医院合作,带来方便快捷、安全放心的智能化养老服务,旨在让更多老人受益!